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5月24日從揚州史可法紀念館獲悉,本月中旬,鎮江一位民間收藏家將一份重修史公祠碑記拓片,捐贈給揚州史可法紀念館。該拓片記載了民國初年的一次重修細節,涉及其時當地多位知名人物,難得且珍貴。
(資料圖)
珍貴拓片
讓更多人了解歷史,慷慨捐出“等”了一年的藏品
戴謙,鎮江市索普初級中學物理老師,愛好收藏。“去年,我發現了一件名為《重修史忠正公祠記》的碑文拓片,當時收藏者不愿出手,我等了將近一年,才得到這件拓片。”
鎮江與揚州一江之隔,戴謙對揚州很有感情。他說,上中學時,常常騎車過江來揚州游玩。兩地一衣帶水,歷史文化相近,方言民俗相通。在看到這件拓片的時候,第一時間就意識到這是與抗清將領史可法以及揚州史公祠有關的重要物件。
據介紹,史公祠始建于清乾隆年間,是紀念史可法的著名歷史遺跡,內有明代史可法的衣冠墓。史公祠建成之后,歷經多次修繕,目前館內藏有記載相關內容的碑刻資料。戴謙得到這件拓片之后,產生將其捐贈給史可法紀念館的意愿,“放在我手中和讓它‘回家’,豐富紀念館館藏,讓更多人了解歷史,顯然后者意義更大?!?/p>
字跡清晰,保存完好
碑已不存,碑文記載了1914年的修繕過程
經與史可法紀念館工作人員聯系,對方查找相關資料并對比了館藏碑刻之后,確認館內并無此碑。
揚州市碑刻文物研究專家、《揚州碑刻輯考》作者朱明松接受記者采訪時也表示,未見過此碑,史公祠里沒有,可能散落民間。在對碑文內容進行解讀后,朱明松表示,這是對民國初年一次修繕作的記載,“文中這些資料不算新,清代幾次修都有記載,但民國初年這次修繕記載不多,記載較為詳細,具有研究價值,可以佐證史公祠的相關歷史。這次修繕之后,民國時期還有修繕,民國二十四年以及民國三十六年都有?!?/p>
根據碑文記載,辛亥革命后,史公祠廢圯。民國三年,兩淮鹽運使姚煜重修史公祠,告竣后,揚州名士汪時鴻撰《重修史忠正公祠記》一文記述其事,由沈翊清書丹,刻石紀事。碑文回顧了史公祠自建祠以來或廢或修的歷史,記錄了本次修繕的經過,即由兩淮鹽運使姚煜和前運使張有成捐修,由朱秉履、陳壽仁具體承辦。
碑文顯示,此次重修的具體年份為民國甲寅年,即民國三年,1914年。汪時鴻占籍邗江,祖籍安徽旌德。大明寺內有民國四年《重修平山堂記碑》,汪時鴻撰,當時住持皎然請于兩淮鹽運使姚煜所修。汪時鴻另有《宿平山堂詩碑》存大明寺。
姚煜,字文敷、文甫,浙江海寧人。清末先后擔任奉天蓋平知縣、鹽運使、南洋學監等職。民國紀元后,于1913年9月擔任兩淮鹽運使,1915年5月去職,此后相繼擔任金陵關監督、上海關監督等職。對揚州平山堂、史公祠等有重建之功,離任后,揚州人感恩,立《姚公都轉去思碑》。
現場鑒察(右為匡朝暉)
紀念館:豐富了修葺史,是珍貴的歷史資料
本月中旬,戴謙和女兒戴琪越來到揚州,將這份拓片交到史可法紀念館館長匡朝暉手中。戴謙說,雖然此前他多次來揚州,但史可法紀念館是第一次來。這件拓片和史可法紀念館產生了緊密關聯,此行帶女兒一起來了解更多關于史公的事跡,內心十分高興,對女兒也是一次難得的教育。
匡朝暉對戴謙、戴琪越父女對揚州歷史文化的關注表示感謝,“這件拓片字跡非常清晰,推測可能是碑刻好不久之后就拓印的。入館之后,我們將進行登記,妥善保管。這件拓片將豐富史公祠的修葺史,是一件十分珍貴的歷史資料?!?/p>
發放證書
現場,匡朝暉向戴謙、戴琪越頒發了收藏證書。父女二人表示,拓片進入史可法紀念館被妥善收藏,是這件拓片最好的歸宿。
通訊員 林倩雯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陳詠
校對 李?;?/p>